碧水
險灘
人頭山
一線天
靜靜恬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來說與采桑姑。”每當看到這首詩時,蘇軾筆下那美輪美奐的畫面就會浮現在眼前。
在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懷揣著對蘇軾筆下那美景的念想,浮想著斜陽西下、緩緩清水、綠樹兩岸、鳥語花香的美麗畫面,在滄溝鄉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葉仲宇的帶領下前往沿滄河一睹其美麗風光。
據葉仲宇介紹,沿滄河流淌在我縣東北部,途經土地鄉、滄溝鄉和仙女山鎮的部分地區,全長約15公里。
在前往滄溝鄉的路途中,彎多路窄,汽車沿著蜿蜒盤旋的山路,左右搖擺、上下顛簸,我不由得感慨“山路十八彎”。向窗外望去,山間縷縷白霧仿佛像一條絲帶纏在山腰間,宛如乳白色的輕紗,讓我如醉如癡,不由自主地伸手輕輕一捏,那云竟調皮地從指縫間溜走了,消失得無影無蹤。若隱若現的梯田,水滿田間,鱗次櫛比,如串串銀鏈掛山。朦朧中驚現的不知是雞還是鴨的身影,小碎步式的走過馬路,驚醒了我在云中的夢。
初見沿滄河,感覺很靜,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她在流動——步調舒緩,似乎她也想要駐足停留欣賞那河兩岸的風景。河水很清,清得一根根綠色水草在河中都突兀顯現。兩岸郁郁蔥蔥的樹木爭先亮綠,零星分布的映山紅,低調的彰顯著她那絢麗多姿的身姿。
看著這深山、高岸、淺水,我不禁幻想夏季,河中魚兒穿梭、螃蟹橫行。此刻若驢友們結群漫步,該是多么的逍遙自在,多么恬靜的自然風情。
在葉仲宇的指引下,我們看到一塊“凸”字形的石塊。慢慢走近,踏在突出來的石塊上,俯首看去,河水深不見底,河面泛著細細的漣漪。這一灣河水晶瑩剔透,河兩岸綠樹婆娑,山水相映成趣,好像一幅長長的山水畫,莊重中透露著靈動之氣。
“這里曾經是沿滄河的碼頭,這石頭就是套船繩用的。民國時,沿滄河是商客往來的繁忙之地,來來往往的商客匯集此處,形成了小市集,滄溝也由處于沿滄河下游而得名。”葉仲宇向我們講述著曾經的繁華。
向河對岸望去,剛才那數不盡的鵝卵石堆成的河岸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險峻直立的高山,白色的石灰巖,直立陡峭的崖壁,山腰里長著熙熙攘攘的幾株小樹,顯得格外的幽靜。
踩著碎石小路,抓住路旁的小樹苗,我們小心翼翼地往滄溝河上游方向走去。拐過幾個彎,突然感覺天空亮了,一塊百余平方米的空地展現在眼前,綠油油的野草在春風的輕撫下跳躍嬉戲,仿佛是在歡迎我們的到來。
葉仲宇指著前方告訴我們說:“那地方就是峽谷,又被稱為一線天。”順著他手指的方向遠望,兩岸高山幾乎“親吻”在一起。河水從遙遠的深山蜿蜒而來,山、水、峽谷匯聚成一根直線直達天邊。
我們繼續向前,路越來越崎嶇,水流聲也變得異常響亮起來,走進峽谷地帶,映入眼前的是激流險灘,水平面不到半米,但落差卻有100來米,浩浩蕩蕩,聲如春雷。與初見時的輕聲細語相比,完全判若兩面。
繼續向前攀爬,來到山腰,站在光禿禿的石頭上。卻發現沿滄河卻沒了蹤影,成了暗河,深邃的溝壑條紋,刻骨銘心的記錄著歷史。向山下望去,沿滄河宛若一條翡綠的帶子飄繞在山間,與幽幽大峽谷纏綿、眷戀著。
跟隨葉仲宇的腳步,我們來到了山巖上的溶洞口。洞口雜草叢生,輕輕撥開雜草,一個直徑約2米的洞口突現,因沒有開發,里面漆黑一片,只聽得“嘀嗒”的水滴聲是那樣的孤獨。拿出手機,把光調到最亮,壯著膽子,我們走了進去。
看慣了繁華景區里五顏六色的絢爛燈光;習慣了游人手中相機的“咔咔”聲音,突然覺得這里是那么的寂靜,那么的清幽。象人間仙境,象世外桃源!洞頂掛著奇異的鐘乳石,有的象一把把長短不一的利劍,有的象倒掛著的頑皮猴子,還有的象燦開的蓮花,千姿百態,讓人目不暇接。
在鐘乳石下方,有的是羅盤狀的小水潭,潭上方有水滴落下,蕩起的漣漪層層堆積,呈現出不同層次的黃色;有的是水灘恍若咕咚冒泡的畫面;有的似珍珠,灑落一地。這些石鐘乳和地面連起來,彷佛一個個沙漏,記載著歷史長河流過的漫漫歲月。
沿滄河時而與幽幽大峽谷纏綿;時而與山洞捉迷藏;時而與藍天白云聊天嬉笑;構成了一幅動態與美麗的圖畫,演繹了沿滄河的柔情與天真,坦蕩與豪放的率真個性。小河兩岸峽谷幽深、山高險峻,也是珍稀魚類的聚居地。
回來的路上,夕陽西下,朦朧的梯田盡收眼底。依山蜿蜒的梯田,隨山勢回環地形變化,像一面面大小不一的銅鏡鑲嵌在大山上,每一層梯田又好似一級臺階,直上云霄,好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
有人說,沿滄河是具有神奇魅力的。細想來,她涓涓細流中伴有白浪滔天,碧波盈盈中伴有激流險灘,綠水如帶時卻浩浩蕩蕩;清水漣漣卻有聲如雷鳴。一里一景,一景一色,果真不是一般的神奇,真真是驢行及休閑觀光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