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武隆出了一位抗日英雄,這位英雄就是出生在武隆縣廟埡鄉白云村,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壯烈犧牲的王超奎。
抗日戰爭初期,日軍勢如破竹,自盧溝橋事變后相繼攻占吉林、長春、撫順、丹東、錦州、伊春、雞西、黑河、大慶;北京、天津、南京、濟南、開封、保定、邯鄲、武漢。1939年9月,侵華日軍第11軍司令岡村寧次又率虎狼之師殺向長沙,湘北大地被戰云籠罩。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時任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的薛岳公開違抗蔣介石"棄守長沙"的命令,由此拉開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序幕,在岳陽心墻河畔,長沙城下,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用血肉之軀筑成了一道東方"馬其若防線",日軍兩次換將,三戰長沙,均以失敗而告終。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薛岳將軍制定了嚴密的"天爐戰法",王超奎所在的133師398團奉令擔任新墻河的守備任務,于新墻河的傅家橋、相公嶺一代布防,執行阻擊任務,掩護戰區主力部隊在長沙附近集結。
12月23日下午,日寇以4萬之眾的兵力向新墻河一線發起進攻,王超奎僅率500余士兵在相公嶺與敵人生死決戰,戰斗異常慘烈,滿目焦土,硝煙彌漫,與敵人鏖戰兩晝夜,數次打退敵人的進攻,敵人未能前進一步。而王的部隊也損失殆盡,僅存30余人。最后終因寡不敵眾被敵人包圍,日軍沖進了陣地,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王超奎大吼一聲,率部躍出戰壕與敵人拚刺刀,因他身高力大,與他拚刺的日軍非死即傷。日軍端起機槍向他掃射,王超奎身中數彈壯烈殉國。日軍軍官面對如此英勇頑強的王超奎惱羞成怒,為泄其憤懣,竟殘忍地將他的頭顱割下,使之身首異處。
王超奎所在的133師以自己的重大犧牲延緩了日軍的進攻步伐,為戰區主力部隊的集結贏得了寶貴的時間。1942年元月4日夜,到達指定位置的各集團軍開始了對日軍的圍攻殲滅戰。日軍第3、第6師團傷亡慘重,幾乎被我軍全殲;此次會戰,我軍斃敵33941名、重傷敵22003名。古城長沙巍然屹立,成為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第一座沒有攻下的城市。
1942年4月19日,宋美齡在《紐約日報》上撰文:"過去三年來,中國人民目睹西洋軍隊處處對敵屈降,但中國軍人卻在頑強抵抗。如在湖南新墻河,王超奎營被日軍包圍,五百余人全部戰死。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從此,"斷頭將軍"的美譽,傳遍中華大地。
戰后,國民政府軍委會追贈王超奎為陸軍中校。蔣介石、林森、馮玉祥、李宗仁等國民政府軍政首腦先后題詞褒獎。周恩來、宋慶齡在國民政府頒發給王超奎的《撫恤證書》上題詞:"王超奎為國捐軀的愛國精神,永遠值得敬佩和學習!"國民政府還將岳陽縣新墻鄉更名為超奎鄉,王超奎浴血鎮守的相公嶺更名為王公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超奎的英雄業績將永載史冊,光耀千秋!